仓库源文站点原文


title: 2020 年度小结暨羡辙的 30 年小结 time: 2021.01.01 08:45:00 layout: post tags:


这篇文章共 9466 个字,因为它总结了我的三十年。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三十年我之所以成为了现在的我,那会正如我会在这个时间点发这篇文章一样,我是一个想到什么就一定要付诸行动的人——不写就失眠,一写就是四个小时。

学龄前

说是总结三十年,但我其实对小时候的印象寥寥无几。最深刻的还是要数在幼儿园发饼干的事。

当然,很可能也不是我真的记得,只是这些年我妈还总是在念叨这个故事,仿佛它是我人生的一个预告。

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每天又哭又吐,不想离开爸妈去一个陌生的环境。于是,我妈可能给幼儿园的老师塞了些小礼物,老师就让我每天下午茶的时候负责给小朋友们发饼干。

据说从此我就爱上了去幼儿园。

我不知道这件事的真实性几何,有没有因为我妈想要炫耀她的机智而被刻意添油加醋。据说,我还在回答大人们调侃性地问为什么不给自己多发几块的时候说:“因为这样老师就不会再让我发了。”

小学

我的小学前两年是在家附近的菜小读的,当时其实也没“菜小”的说法,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和了解也远不及今天这么多。而我直观的体验就是,在这里我每次考试都可以年级第一,特别开心。

但是我很快就不开心了。

三年级一开始,我就被爸妈转学到民办小学了,因为他们觉得我一直年级第一肯定是对手不够强(为什么就不能是我太厉害呢?),担心我这样下去要荒废掉了。

而我不开心倒不是因为拿不到年级第一了,而是老师说好三年级就让我当大队长的呀!新学校居然只让我屈居学习委员这个中队长的职位,气死我了!

如果已经成年的你没法理解这种心理,请按换工作工资突然被打六折理解。

新同学明显聪明很多,我的成绩大概只能排在班级三到五名。事实证明,我爸妈的这种选择的确是正确的,只有前面有比我更厉害的同学,我才有可能更加努力。

小学的这三年可能是我这三十年中感觉最无力的日子。学习上,好像我再努力最多也就班级二三名的样子,还不能稳定维持;我想当大队长,或者至少班长吧,但是因为转学的关系没有很多人和我很熟,学习也没有足够拔尖到让别人注意到我。那时候,也有女生欺负我,也有跟我表白被拒绝后的男生恐吓我“明天就是你是死期!”当时我真的好害怕啊,就感觉整个人生都很无力,不知道怎么摆脱他们的欺负,也不敢跟别人讲;不知道还要怎么努力才能超过班里那两三个特别强的人。总之,就是觉得我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控制的能力。

后来我得知他居然成为了一名导演,想想也是挺有趣的!会不会是从小戏剧性的表达暗示了他的这种天赋呢?

小学阶段对我整个人生帮助最大的是一个数学老师。但你们肯定猜不到这种帮助是指教会了我朗诵的本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数学老师会来朗诵的兴趣班教我们,不过她的确在朗诵方面有两把刷子。印象中她是一个非常瘦、身体还不太好的老师,总是说着话突然咳嗽起来。但是这似乎并不影响她对声音的把控能力,她在朗诵的时候总是能抑扬顿挫,和她弱不禁风的样子非常反差。

这个老师特别喜欢我,可能因为我小时候很乖巧,而且也是她的课代表。她非常耐心地指点我朗诵的能力,也让我慢慢能够控制自己的语气音调。这虽然好像是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技能,但是在后来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其实很能增加自己的表达感染力。

好在这三年也算平静地度过了,虽然最终我也没做上大队长,成绩也差不多还是原来的排名。

初中

如果说我的人生有什么转折点的话,我会认为是进入初中的第一天。

那是一个新的班级,新的同学,不会再只有转学生是外人了。

班主任让我们愿意自我介绍的到台前来。

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那天去学校之前我就准备好了我的自我介绍,就仿佛知道老师会让我们介绍一样。

总之,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直接举手走上讲台介绍了自己。讲了什么我不记得了,反正就是普通的自我介绍吧,那时候也没什么值得讲的特别之处吧。

但是神奇的是,我讲完以后没人再愿意上去讲了。我不知道为什么,难道因为我讲得太好了?不会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其他同学没有提前准备自我介绍,开学第一天不是肯定会介绍的吗?

还是没人举手。

于是,班主任只能点名让其他同学上台自我介绍。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每个班要派一个同学去领书还是做什么的,反正就是以后的班长了。我说啊,我不行吧?班主任说,你行的,你都敢上台自我介绍了,有什么不敢的呢?

再后来,我就做了班长。再再后来,好像一切就顺理成章变得容易起来,慢慢做了大队文艺委员、大队长,甚至是区级红领巾理事会的理事(也就是“四条杠”)。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作为大队文艺委员需要每周主持升旗仪式。我需要每周五和另一名主持写完稿子给老师确认,然后在下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在主席台上假装自信地主持。这种体验现在想起来也挺魔幻的,全校的学生大部分都认识我,好像还都挺崇拜我的。这对于我小学的转学经历来说,不得不算是一种迟到的补偿。虽然学校小几千人肯定没我现在的粉丝多,但这种你在生活中真实见到的人对你表达出的喜爱和崇拜,和网络上的粉丝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我感觉初中时期可能是我至今为之最沾沾自喜的阶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做学生干部这件事这么有执念。可能一开始是因为小学时候没做成,留下了遗憾,后来在做学生干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被别人喜欢的滋味,就有点小虚荣。也可能是因为我爸妈都比较支持我做学生干部,因为我从小都比较害羞(上海话说的“冲不出去”),所以他们可能希望借此机会让我练练胆子,而且对我肯定有好处没坏处。

而在今天的我回顾学生时期做的学生干部工作,我认为这是对我有着非常正面价值的事情。这种价值并不是说我会在简历里写这些经历(事实上,作为程序员,如果写学生工作的经历,或许还会被认为不专注技术而减分),也不只是提高了我做人做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自己的方式——它让我在之后的人生中始终坚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也就理应付出足够的努力来配得起我的优秀。这种“自我预约的实现”对我的价值不仅仅是让我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获得世俗意义上些许的成就,更重要的是,通常来说这也意味着我对人生的理解有机会能够达到更深的认识——这一点之后再具体展开。

总之,在后来的我看来,那个报到第一天决定上台自我介绍的一瞬间,可能是改变后面我整个人生轨迹的重要决定。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我把上述观点和朋友说起的时候,听到了另一种有趣的观点:虽然我的这个决定可能是偶然的,但是我之所以做了这样的决定(包括之前还提前准备了自我介绍)也是我的性格或者说做事的方式决定的,甚至即使没有这件事,我可能也会因为之后的别的事件走上一条相似的道路。

初中阶段另一位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老师是我的物理老师——一个剪着短发的酷酷的女老师。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她把我的一本非常厚的习题册带到别的班级去表扬我,因为老师规定做 A B 部分比较简单的题,C D 难的可以选做,而我把这本厚厚的习题册都做了,而且还贴了纸特别认真。老师表扬倒不是第一次,但是被拿到别的班去表扬还是很得意的呀!于是我对物理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高中

在选择初中的时候,我其实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离家比较近的民办学校,一个是离家比较远的更好的学校。与转学前没有跟我商量不同的是,这次我爸妈有问我选哪个。说实话,当时我也没什么概念,那就选离家近一点的吧,反正也是挺不错的学校。

于是就选了前者。

而后者则是交大附中附属的一个初中。所以可能也是为了弥补遗憾(虽然好像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吧,我在中考的时候就填了交大附中。

当时,其实还有个小算盘,就是我曾经喜欢(但是后来我觉得“辜负”我)的男生已经预录取去了某个很好的学校,所以我要考个比他更好的学校。哈哈哈,我好无聊……

当时根据模拟考的成绩,考交大附中还是有点风险的。不过事实证明,我在对人生比较重要的节点上,发挥都还不错。

进了交大附中以后,明显感觉到不管在学习还是在情商方面,新同学都比初中的同龄人厉害一个档次。但这种竞争是在我努力一下可以提高的范围内,所以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就是压力非常非常大——这种压力可能一部分来自高考,一部分来自于自己的认知,一部分来自于周围优秀的同学,一部分来自父母没有说出来但是写在脸上的期望。

在这里,我是能感到和初中相比一定的心理落差的。初中可以说在学生干部方面我已经混得风生水起了,但是在高中这里优秀的人很多,我真心觉得智商情商在我之上的人也很多——但我现在看来对我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因为遇到比你更优秀的人一定是你的福气,无论这个人是你的竞争对手还是你的盟友,而尽早地锻炼好自己在面对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的时候的心态,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

总之就是觉得周围人太优秀了,自己还是不太行啊,怎么办啊!亚历山大!压力大到什么程度呢?高中时候我每天上学前都会肚子疼,周末不疼,放假不疼,就是上学会疼。到了大学就不疼了,后来我知道这叫“肠易激惹综合症”,主要是由于精神上过度的紧张引起的。所以,可能高中阶段是我对自己最严格要求的阶段,因为那时候有非常明确的目的,而且投入产出是非常成正比的,尤其是学业方面。

如果说初中阶段,我做学生工作锻炼了我做事情的能力,那么高中阶段则锻炼了我的做人的能力。因为周围情商高的人实在太多,想学什么,俯仰皆是。

但是,也是有比较不好的影响的。就是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比较容易沾染勾心斗角的风气。虽说作为学生也谈不上使多少坏吧,但是当时的心态是比较功利性的。那时的我迷信社会达尔文主义,我相信更优秀更厉害的人就应该得到更好的回报,这样社会才能向着更有效率的方向前进。但是,这也意味着,另一方面,那些不够聪明、不够优秀的人,当时的我完全没有同理心去体谅他们,觉得他们就是不够努力或者太笨。那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追求效率的同时还要兼顾公平,难道不是效率本身才是对更多付出的人更公平的方案吗?

我也是在大学后期才改变了这种想法,才明白我之前之所以会这么想,能这么想,只是因为我比别人的运气稍微好了一点点而已。如果我的基因使我不那么聪明,甚至有智力缺陷;如果我的家庭条件不足以让我完成基本的教育,甚至需要为下一顿是否有足够的食物担心,我还能否说这是因为我不够努力而不是不公平?这种转变发生地可能比较慢,但是我明显地感受到区别,这些年我变得更能体谅别人,更关心别人,而不是像学生时代那样对跟自己不直接相关的人很冷漠,而这点在高中时候极端理性的我特别不在意的。

出来压力大之外,高中生活总体还是丰富而多彩的。这里的学生活动让我提前体验到了大学生活的感觉,比如担任学生电视台社团的社长,从那个时候起就自己写稿子、出镜、剪辑等等,而我最近做 ECharts 发布会筹备工作还是这些事,有种爷青回的感觉。更神奇的是,在竞选学生会主席的时候,那些原本大家看好的特别强的同学居然都没参选(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对不起竞争对手啊),于是误打误撞地做了副主席。其中还挺多好玩的故事的(虽然当时可能不觉得这是“好玩”哈哈),现在想起来真是幸运能有这样有趣的经历,没有成为大城做题家呀!

在高考预录取阶段,拿到了交大预录取的权利,就是只要考上一本线就能上交大了,分数高的话选择专业的权利更大一些。但是我当时不知道为啥想去复旦微电子(后来还好没去,因为硬件课搞得我想哭啊),一度想要放弃预录取,裸考复旦。但是在家人和老师的强烈劝阻下,我还是接受了交大的预录取(这么勉强?好凡啊!)。可能我本来也没多想去复旦,只是想借机表达下我对自己还是很有追求的,既然家长老师给台阶下了,我就顺顺当当地去交大吧。

为什么会选择软件工程作为我的第一个志愿呢?

我首先是(出于愚昧的理解)排除了一堆我不想选的专业:我不想做医生,因为不想看血腥场面;我不想做律师,因为我觉得得罪人会被杀掉的;我不想做海关(好像交大海洋专业很领先,我也不确定是不是和海关相关),因为我怕拒绝贪污被干掉……

还记得上面说过的帮我写主持稿的初中学长么,后来虽然不怎么联系,但是我在填志愿前就找他了解了一些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他在华师大读软工,结果很自然地对这个专业夸夸其谈,什么就业缺口是专业人数的四倍之类的。我也不知道真的假的,不过我觉得我看人的能力一直是很准的,我相信他的判断。另一方面,高中计算机课同学们经常抄我答案,让我觉得好像我还挺擅长的。而且有一个计算机老师对我特别照顾,给我额外找了计算机的资料,让我也对此更感兴趣。

于是,我就踏上了程序员之路。(战歌起)

大学

上面的故事感觉怎么看都不像属于一个计算机大神的(所以我的确不是大神呀!),转变主要来自于大学挂了一门课(万恶的线性代数)于是没有竞选成功学生会主席。难过一阵之后,我发现其实大学里面没什么人关注谁是学生会主席之类的,反而觉得技术大牛才是崇拜的对象。

大一的暑假,Intel 和交大软件学院搞了一个“试点班”,给我们布置了一个题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暑假自己做,开学通过答辩后可以正式加入试点班。题目是用 Java 做一个键盘数据的统计可视化软件——这么想起来我果然和可视化还是很有缘的。

暑假反正也没什么事,我就自己琢磨起来。当时学校只交了 C++,大家都是自学 Java,以及需要用的库。我当时没什么看 API 的经验,打印了几十页的 API 从头看到底……

开学答辩,总共十来个人交了作业,其中就我一个女生——可能这是学院里有同学开始叫我大神的开始。

答辩下来,发现只有我做完了所有要求(六七个图表?),还额外做了一些功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都只做了一两个图(写到这里,感觉有点类似初中不理解为什么大家不准备自我介绍)……总之,当时给 Intel 的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位是负责校企合作的 Evelyn,她之后对我有非常大的帮助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认知,此乃后话,按下不表。

这个试点班基本就是 Intel 的工程师给布置题目,指点比较少,大部分都是自己琢磨,同学间互相交流。这个其实和学生工作的本质是相同的,这些题目本身对我的帮助不会特别大,但重要的是,改变了我对自己编程能力的定位。刚进大学的时候,我的编程能力并没什么突出之处,甚至可以说,和那些高中就参加计算机竞赛的同学相比毫无优势。其他大学课程的成绩也就中等,可能也是因为我是一个很理性的功利主义者,我不觉得分数更高对我有什么很大的价值就没有特别花心思(或者就是笨)。而经过试点班的几次答辩,我都从反馈中发现我做得不错,这样就真的觉得自己说不定真的可以成为一个大神。

有一次答辩前,Evelyn 看到我在门口背稿子,非常好心地跟我说,不用一字一句地背,自然地说反而更流畅。我笑着感谢了她,但我的风格就是把稿子背熟,然后进去讲的时候,只当是临场发挥的,因为我的稿子里甚至带了“嗯”“啊”的语气词——这里又用到了数学老师教的朗诵大法啦!可以想象,她在门外看到一个小姑娘特别紧张地在背稿子,进去之后却非常自信地临场发挥,这种预期的反差还挺有意思的。答辩后,我们老师悄悄跟我说,我给 Evelyn 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让我继续加油,这给了我非常大的动力。

在后面的接触中,我越来越钦佩 Evelyn 的为人,也把她作为自己待人接物的榜样。虽然做不到她这么好,但她让我对他人真诚地怀有更多善意,发自内心地更想要帮助别人。

在很多方面我都非常感激 Intel,比如在 Evelyn 的介绍下,我有机会能在实习的时候直接汇报给 Intel 的超级大佬波哥,感觉正式员工都非常羡慕我哈哈!要不是他们实在没有前端岗位,我还真的想以身相报呢~

说到前端,我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呢?其实大四还没什么明确的想法,编程语言倒是学了一堆,也捣鼓了不少自娱的东西,但是工作的方向并不明确。因为当时在 Intel 实习看到八九成的工程师都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觉得那就读一下吧,顺便让自己更想清楚一些选择什么方向。

选择实验室的时候,我想想自己好像比较喜欢看得见的东西,所以选了数字艺术媒体实验室,我们导师是研究人机交互和图形学的。一开始就听说这个方向对数学要求特别高,我一个线性代数挂科的人,居然有勇气选,也算是真爱了。我们的美女导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了我很多指导,更多的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优秀女性的榜样。

其实可以发现,我在回顾我的人生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些优秀的女性给了我很多指引和启发,她们让我发现作为一个女性的可能性,让我去思考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不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女生能不能也从我的经历中获得一些启发,如果有,我也会非常高兴!

工作

在研究生找实习的阶段,我当时想逆向操作一下,不是我去海投简历,而是做一份在线简历进行传播,让别人来找我,这样可能效率比较高。我也没想到最好传播效果这么好。我现在看看,简历里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

当时大概有一两百个人联系我,因为当时我已经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上海的大公司,所以一些不合适的聊两句就婉拒了,倒也没有很浪费精力。有意思的是,虽然我拒绝的时候都尽量客气了,还是会有一些人因为被拒绝而跳脚:居然会有人拒绝我们公司?你怎么想的?这种气量倒是让我更庆幸自己的选择。

当时,我现在的老板就让我加入 ECharts,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开源软件,而我并没有听说过……他过个几天天就找我一次,也不多聊,来来回回就这么两句,加入我们吧!嗯,我考虑下……

那时候主要是找实习,ECharts 是在上海,所以我决定暑假先去杭州阿里,这样暑假结束回学校后还能在上海在 ECharts 实习。阿里是冲着 Winter 去的,想见见活的大 V。在杭州的那两个月,主要也是想体验下,如果真的离开上海,我会更喜欢吗(虽然工资不给我翻倍是基本不考虑的了,但是体验下又不要钱,还能赚钱)。在 Winter 团队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比如勾股、大漠、一丝等等,团队成员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有趣的,但我做的 WebGL 也就是试验性的,当时没什么实际的业务场景需要,再加上阿里的政治氛围我实在是接受不了(其实主要还是钱没给够吧),所以就当做愉快的暑假旅行了。

于是就加入 ECharts 团队了。

说实话,刚加入的两年可能都没什么特别大的成就感,主要是团队里面已经有两个高 T 了,技术方面找寻成功感比较难,虽然也做过不少高 T 或老板觉得酷的东西吧,但这种成就感能维持的时间太短了。而且我上面写了这么多经历,你们也应该发现我不是一个典型的程序员,我会觉得自己很多方面的软实力并没有发挥作用,有点浪费。虽然找一个程序员的工作就不能指望还能用上这些软实力吧,但反正就是没有看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但我也不强求成就感什么的,钱给到位就行(现在看来还是股票更好哈哈……)。

倒是这一两年在 Apache 孵化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英语能力、沟通能力还有文字能力等等终于能派上用场了。更重要的是,感觉自己能做团队其他成员不太擅长做的事,这会让我更觉得这个团队是需要我的,我是提供了高价值的,也就更能持续地提供成就感(当然了,钱还是要到位的——如果老板坚持看了七千字看到这里的话)。

2020

写了这么多,终于到今年的年度小结了。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条消息:

<img class="single-img" src="{{ site.loadingImg }}" data-src="{{ site.url }}/img/post/2021-01-01-goodbye-2020/quote.png" />

受宠若惊的同时,不禁倒吸一口冷气——感觉往年的小结也没少吹嘘自己又得了什么什么称号、做了什么什么作品,居然被人认为是不吹牛的典型?(那要不今年收敛一下,就不提 2020 年我斩获 GitHub Star 和中国开源先锋的事了?)

以前看到过一条有意思的新闻,说是一位老人有坚持记录每日开支的习惯,在几十年后,他的账本成为后人研究当时物价的重要依据。

今年当然是非常特殊的一年,甚至大概远比我们现在的感知来得更特殊。

而我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的 2020 的年度小结,不知道是否也会在某一天有幸扮演老人账本的作用。这样想的话,就会觉得说自己又得了什么荣誉称号或是做了什么值得发朋友圈的事是多么无聊,倒是有必要多说几句当下真实的感受。

自由

由于过年以及疫情,年初过了一阵闲散的日子,也更让我看清自己一些。

我原来总在想“如果我没这么忙,我要做什么什么事”之类的。直到真的有机会闲下来,才发现我并不真正想做这些事,只是忙的时候的臆想罢了。事实是,在那段闲暇的日子里,自己的业余项目也不想写,翻几页书就换一本,各种爱好也懒得做,甚至游戏也失去了娱乐的功效。反倒是后来正常上班后,每天即使只能空闲出来一两个小时,也能很高效地做很多事。

自由,就像沙盒模式一样,不是所有玩家都真正能自得其乐的。

经此一疫,我不再迷信绝对的自由,放弃了对自己自制力不切实际的幻想,拥抱约束带给我相对的自由。

我不再抱怨是由于时间不够而没做成什么事。如果真的想做,那就抽空去做;如果没做,那就说明我把其他事的优先级排得更高——这本身没有任何值得批判的,但是无论如何,没有时间不应该成为一种借口。做与不做都不对自己做道德评判(比如不因为自己某天不想读书而觉得很懒惰),让自己更多是出于真心想做一件事而去做,而不是出于道德的约束。

13kjsgames

今年和钰猫一起参加了 13kjsgames 的比赛,之前一直说要写文章,后来拖着到年底了还没写……只是现在已经八千字了,我实在不能再写下去了,还是期待以后另行成文吧,这里就放一个图。

<img class="single-img" src="{{ site.loadingImg }}" data-src="{{ site.url }}/img/post/2021-01-01-goodbye-2020/13kjsgames.png" />

烘焙

今年开的新坑就属它最像样啦!

<figure class="single-img"> <img src="{{ site.loadingImg }}" data-src="{{ site.url }}/img/post/2021-01-01-goodbye-2020/yumao-birthday-cake.jpg"> <figcaption>给钰猫做的奥利奥咸奶油生日蛋糕</figcaption> </figure> <figure class="single-img"> <img src="{{ site.loadingImg }}" data-src="{{ site.url }}/img/post/2021-01-01-goodbye-2020/christmas-cake.jpg"> <figcaption>为明信片准备的红丝绒蛋糕</figcaption> </figure>

自我提升

今年和四位同事约定一起背英语单词,其中一位一天都没背(咳咳,自己站出来!),另外有一位和我一样坚持背了一年,大约每天 20 分钟,每周 4 天左右的频率。强度不算很高,但我觉得也很了不起了!

西班牙语学得好像有点懒散,只有一周背 20 分钟单词吧,买的书都没怎么学。可能还是一个人比较难坚持。明年可不能放弃哦!

钢琴还不算弃坑,但是最近练的频率也太低了,2021 年可得加油哦!

我就不立具体的目标了,2019 年的目标一大半都没完成,还是不丢人了……

总结

上面简单讲了这三十年我认为对我的人生起到比较关键作用的一些转折点,如果只看这些的话,很可能觉得我这一路也太顺利了吧!但是,我只是不太想讲那些糟心事,让我不开心,也让你不开心。我想,如果真有一帆风顺的人,那他们也根本不会去思考这些和被迫长大。

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初中高中都偶尔有人会觉得我城府很深,但是大学以后就再也没人这么说过。我想,不是我变得更单纯了,而是所谓的城府,不过就是在别人面前要表现得更得体,不能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而这在我们成年之后都学会或者是被教懂了。而我,只是比一些同龄人更早学会这些罢了。

如果说这三十年的经历只能总结经验之谈的话,我觉得是——永远与最优秀的人为伍,不管那是你的对手,还是你的伙伴

这几天征集问题,看到一些很值得思考的。比如有人问我,有哪些时候是选择大于努力的。我想,从理性的角度来看,选择永远是大于努力的,毕竟选错方向南辕北辙还不如不出力。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我觉得我上面的例子充分说明了,我在做很多选择的时候,大多都是凭直觉的,或者别人帮我做的决定。这么这纯粹是运气吗?我更相信托马斯·杰斐逊说的——

当我越努力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幸运。

我很相信直觉,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我可以在简短的聊天之后,就知道一个人的很多价值判断和对问题的看法,也会很直觉性地觉得某个人是值得交往的还是需要远离的。一个想起来有点后怕的例子是,大学时候有个其他学院的副院长,因为一些场合认识了我,让我帮他们做一些网站之类的。当时我觉得这个老师眉宇之间有点不对劲,虽然行为举止甚至眼神都没有表露,但我总觉得有点色眯眯的,就推说自己比较忙不再联系了。前阵子我偶然想起来,想验证一下自己识人的能力,就搜了一下这个老师的名字,结果发现他居然因为性骚扰学生被撤职了。所以说,有时候直觉还是能帮我规避很多风险的。可能我之所以没有碰到一些很奇葩的人,也是因为我的自我保护机制让我在第一时间就逃离了。

我没有觉得作为女性三十岁是一个很焦虑的事,如果有,那么其焦虑程度最多也和年末需要写篇小结差不多。年末写小结会焦虑是因为觉得自己这一年做得还不够好,三十岁的焦虑可能也来自于对自己的过去还不太满意。但正如我们写的新年计划从来不会全部完成一样,没活成自己预期中的自己又会怎样呢?

我觉得三十岁真是一个美好的年纪。年幼时我曾为很多不能控制的事感到非常无力和痛苦,需要假装很自信地面对很多人。现在,当然总还会有各种事是我无法控制的,但我已经有能力让生活在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内变化,既有惊喜,又不至于彷徨。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如今我所在意的这些能力和价值,都不是随着岁月而贬值的,反而是历久弥香的,那么年龄的增长也是一件值得让人期待的事了。